hwyzw 发表于 2025-1-8 03:22:20

央行设立5000亿科技创新再贷款,助力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

    撬动新增信贷,补充基础货币,推动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金上海报道

    4月7日,央行宣布设立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为5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两次。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央行共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17种,余额7.5万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将成为第十八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与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也将采取“先贷后贷”的模式:对于符合条件的贷款,央行按贷款金额的60%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主要的。如果5000亿额度用完,可撬动新增信贷约8300亿元。

    2022年以来,央行不断出台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增加超过2万亿元。在支持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同时,还发挥提供基础货币、支持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的作用。后续的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再贷款将促进基础货币和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增长。

    近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一季度例会提到,要围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做五篇大文章,继续加大对重大战略、关键领域的聚焦力度。领域、薄弱环节。加大对促进新生产力加快发展的支持力度,适当增加支农、小微企业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用足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科技再贷款创新和技术改造。

    业内权威专家表示,央行对“五大文章”进行了前瞻性谋划,基本实现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对“五大文章”的全覆盖。除了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外,预计今年央行还将放宽普惠性小微贷款认定标准,扩大碳减排支持工具范围和规模。未来,金融服务将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率。

    两个工具的延续

    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设立受到了市场的期待。早在今年3月6日,央行行长潘功胜就表示,为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有效性,央行将设立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融资机制。

    央行此次披露的信息显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是原技术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政策的延续。将在总结两种工具支持金融机构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完善。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更好满足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设备更新等领域的融资需求。

    其中,2022年4月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信贷支持,额度4000亿元; 2022年9月设立装备升级改造专项再贷款,支持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企业的信贷支持。提供贷款2000亿元,用于工业、社会服务领域、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设备更新改造。

    https://img2.baidu.com/it/u=1287534740,392928769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89&h=500

    目前,这两种工具均已过期。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兰此前解释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退出意味着央行不再发行新资金,但已释放的存量资金可以继续使用,并且最长使用期限可达3至5年。 ,也就是说工具本身的机制设计是缓慢衰退的。”

    央行数据显示,2023年末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改造专项再贷款余额分别为2556亿元和1567亿元,分别减少900亿元和105亿元。与2023年9月末相比,贷款额分别减少了10.00万元。也就是说,到期时偿还了部分贷款,但通过延期,部分贷款可能继续存在。两次再融资利率均为1.75%,期限均为1年,可延期两次。

    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利率、期限和延期次数与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相同,但金额为5000亿元,即1000亿元分别高于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 ,3000亿元,但低于两者总金额。定期工具中,用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再贷款金额仅低于碳减排支持工具。需要注意的是,PSL抵押补充贷款余额超过3.2万亿元,但具体金额未明确。

    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融资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决策部署的举措之一。国务院3月印发的《促进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运用再贷款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强对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中央政府将向符合再贷款偿还条件的银行提供贷款。一定要有贴息支持。

    目前,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融资已落地,后续符合条件的银行贷款可享受贴息政策支持,减轻企业利息负担。在此前的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中,中央财政对符合条件的设备购置更新贷款给予2.5个百分点的贴息,期限为2年。

    可撬动约8300亿元信贷增量

    与其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一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融资也将采取“先贷后贷”的模式。央行2022年9月表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建立了“金融机构自主放贷、台账管理、央行事后偿付、总量限额、用途明确、有关部门抽查”的机制将金融机构贷款与央行再贷款“两个账户”挂钩,有利于鼓励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实现向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领域精准倾斜。

    一是央行按照“先贷后贷”的模式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而不是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自主向企业发放贷款并管理台账,然后向央行申请再贷款或激励资金。央行按照贷款金额或余额增量的一定比例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或给予奖励。资金。

    针对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发放对象为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股份制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申请自主决定是否发放贷款以及发放贷款的条件。金融机构放贷时向央行申请再贷款,央行审核贷款台账。对符合替代企业或项目名单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

    “过去,由于采取先借后贷的再融资模式,部分机构难以准确计量和安排贷款进度,导致再融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金融机构使用意愿不强。先贷后借模式采用审核门槛前使用的模式。此次划转可以调动金融机构使用央行政策性资金的积极性,实现金融机构投资与央行资金补充的健康联动。”中部省份某市央行人士表示。

    https://img0.baidu.com/it/u=1689363887,900425995&fm=253&fmt=JPEG&app=120&f=JPEG?w=889&h=500

    相比之下,技术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改造专项再贷款分别获得贷款本金的60%和100%支持。对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给予支持,可以更好地发挥杠杆作用。如果5000亿额度用足,可撬动信贷增量约8300亿元。

    央行表示,设立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对初创期和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重点领域数字化、智能化。对高端、绿色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提升表扩展

    中国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制定较早。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确立了再贷款和再贴现两种传统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2014年前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迎来快速发展期,包括PSL、MLF等工具的创立。 2022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箱更加丰富,陆续打造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金再贷款等10个工具。

    原因在于,一方面,货币总量空间较之前明显缩小,央行更加珍惜政策总量空间。但在美联储加息缩表的背景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约束较少。另一方面,结构性货币政策可以对特定领域进行针对性精准支持,避免总量政策引发的资产泡沫等问题。

    央行货币政策司研究组今年初发表文章称,在多重约束下,货币政策采取“注重总量、兼顾结构”的调控框架。结构性货币政策服从于总量货币政策,是总量货币政策的有益补充。主要作用是引导资金投向真正需要支持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它还具有一定的聚合效应,是一种调节工具。货币供应的重要渠道。

    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17种,余额7.5万亿元,占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16.4%。其中,尚存仪器10台,过期仪器7台。从货币注入角度来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基础货币注入的重要渠道。 2022年、2023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净注入基础货币分别为1.2万亿元、1.1万亿元。

    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后,形成央行对银行的债权,并计入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项目。 2014年至2021年,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资产负债表扩张效应被降准和外汇持有量下降的资产负债表收缩效应所抵消,央行资产负债表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2022年以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MLF余额快速增长,助推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 2022年央行资产负债表将增加2.1万亿元至41.7万亿元,2023年将增加4万亿元至45.7万亿元。后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以及再融资将促进基础货币增长和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张。当然,两者总规模的变化还取决于其他项目的变化。

    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央行的总体基调是“合理适度、突出重点、先进后退”。现行17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中有14种是阶段性工具。有的到期后会逐步退出,有的会根据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增加配额。例如,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初步定为2000亿元。后来增加到4000亿元。如果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融资效果好、市场需求大,未来有可能增加额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央行设立5000亿科技创新再贷款,助力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与设备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