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wyzw 发表于 2025-1-7 11:47:21

中国教育改革30年:从普及到优质,女性教育显著提升,全球合作深化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简称“农业教育中心”)成立。当时,贫困地区女童教育是中国普及教育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全国261万名未入学适龄儿童中,女童173.4万人,占66.4%;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人口1.8亿。三分之二的文盲是妇女。

    2024年,农业教育中心将迎来成立30周年。这不仅是中国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的30年,也是中国妇女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显着提高的30年。这也是中国参与全球教育合作不断深入、角色发生变化的30年。

    30年来,“两基”攻坚战彻底成功,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实现入学机会性别平等,发展重点从普及转向公平和质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成就为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落实《北京宣言》倡议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2021年女孩奖获奖项目“科技女孩”课堂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中国的普及教育问题大多是女童教育”。在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国家,要推动社会如此成功的进步,是离不开国家的。政策和民事行动之间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无数教育工作者为推动女童和妇女教育奉献了毕生的汗水和心血,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中国在全球女童和妇女教育问题上发挥引领作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领导下的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的“春蕾计划”是当地众多针对女童和妇女的教育项目之一。该项目自1989年启动实施以来,围绕女童教育、安全、健康等方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帮扶活动,支持了13万名女童求学、圆梦、成才,培育和传承“自强不息、向上进取”的精神。 “善良、追求美好”的春蕾精神。

    为推动“春蕾工程”发展,科学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2022年,农业教育中心受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委托,对33年来的农业教育中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估。立足中国优势,放眼世界,运用国际评估框架和全球发展视角,全面解读“春蕾计划”。因此,农业教育中心聚集了一批三代既有中国本土实践经验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女童和妇女教育专家。她们的工作记忆不仅记录了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女童和妇女教育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中国女童教育如何从本土实践创新到引领国际问题、从国际援助的接受者转变为独立自主的发展历程。支持者。 ,转变来自于经验的相互学习。

    要肩负历史责任,以创新精神和务实行动发展女童教育

    周伟和张铁刀是评测组的两位元老。周伟于20世纪90年代担任宁夏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铁道同期担任甘肃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两位专家共同主持了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农村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改善女童小学​​教育”和亚太地区弱势儿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实验项目”。当时,青海省和贵州省也在共同承建该项目。甘肃、青海、宁夏、贵州都是贫困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也是解决女童教育问题的重点突破口。

    1972年,周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石集公社大哈特初中的一名数学老师。第一天上课点名时,他发现班上44名学生中只有5名是女学生,其中4名是汉族。当被问及为什么女孩这么少时,学生们回答说:“我父母说,结了婚的女人如果把水倒掉,学习就白费了,还是在家照顾弟弟妹妹比较好。”

    周伟曾四次率调查组深入回族聚居的宁夏南部贫困山区,探究女孩上学困难的原因。调查组发现,回族女教师短缺是影响当地女童入学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寻找对策,周伟从国内外女童教育研究成果入手,找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六份亚太地区国家关于女童教育的国家报告,并组织翻译。通过深入比较研究,他发现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不仅是我国普及教育中最困难的问题,也是世界上所有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共同面临的教育问题。

    https://img2.baidu.com/it/u=823327245,32325594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500&h=707

    凭借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周伟深知女童教育是关系人口素质、妇女解放、民族平等、社会进步的重大问题。但由于农村“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以及交通不便、民族众多、资金不足等多重客观因素,民族贫困地区女童教育问题尚未解决。正是由于这项工作跨度大、难度大、涉及面广,更加坚定了教育科研人员协作攻关的决心。

    1991年,甘肃、青海、宁夏、贵州四省区就全国女童教育工程协作研究进行协商,共同承担国家“八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农村女童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同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亚太地区改善女童和弱势儿童初等教育实验项目”也在甘肃省15所小学启动。这样,女童教育项目就成为国际合作与国内合作相结合、本土实践与国际经验相结合的创新实验项目。

    1991年,张铁刀应邀出席在泰国举行的“改善亚太地区女童和弱势儿童初等教育实验项目规划会议”,与尼泊尔、孟加拉国、印度、泰国等国代表进行讨论、巴基斯坦等国家。改善女童和弱势儿童教育的试点计划。会议决定从学前儿童教育、女童正规和非正规教育、地方教材编写、校长和教师培训、征求家长和社会参与五个方面开展这一试点项目。基于这一共识,张铁道等人结合甘肃省女童教育实际,开展了多项卓有成效的试点活动。由20名全省经验丰富的教师和青年教学人才组成的“甘肃省女童教育工程流动教师培训队”,一个月行程3000多公里,深入3县15所实验学校,举办了20多场教师培训班。举办了研讨会并对2 300名教师进行了培训。为满足农村女童发展、提高生存能力的实际需要,全国女童教育课题组编写了集识字、计算、生活常识于一体的《非正规小学教育读本》。这些实验学校的校训是“匠心、自强、自立”,既体现了西部地区、民族、女生的特色,又具有国际性。也体现了文化科学知识与实用技术并重、提升女性社会地位的办学理念。

    在国家政策和地方实践的共同作用下,经过三年努力,28所农村以下农村实验学校女生入学率从21%提高到97%。周伟、张铁道等人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有效解决民族贫困地区女童入学问题的途径,克服了我国普及教育的一大难点,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生动的认识。的过程。案件。她们在各类国际交流活动中讲述中国发展女童教育的务实发展理念和创新实践,受到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经验的赞誉和关注。

    周伟、张铁道在西部四省的行动教育实践探索,是我国女童妇女教育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与时俱进,传承全球女童和妇女教育火炬

    随着“春蕾计划”的推进和发展,李红艳凭借多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区域办事处的工作经验,在“春蕾计划”的评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红艳是农业教育中心性别项目专家、“春蕾计划”评估专家组成员。她曾到“春蕾工程”发源地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考察,记录全国首个红瑶女子班的故事。第一批春蕾女孩、女教师、捐助者的生动人生故事以国际社会熟悉的方式讲述。李红艳用她对“春蕾工程”的真实感悟,搭建起中外女童教育沟通的桥梁,让“春蕾工程”这个本土案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促进女童教育的经验和妇女教育。

    2023年,由农业教育中心发起、李红艳牵头的《面向2030:中国女童和妇女教育进展报告》(简称《报告》),以实际行动探讨了中国义务教育招生的自主实现。来自全国25个机构的案例。性别平等以来,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都有通过教育各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促进性别平等的实践;总结了中国在女童健康、青少年教育、妇女就业、理工科专业发展、妇女终身学习、性别主流化、女教师领导力发展等领域的实践。项目活动全面促进女童和妇女发展和社会性别平等。

    报告还记录了全国各级各类机构为促进女童教育发展所采取的举措,以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相应的具体指标。从全国妇联发起的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到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在中山市开展的性别平等教育试点;从中华女子学院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体与妇女教席,到拥有84家成员单位的广东省女子职业教育集团……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与民间机构如何形成合力,聚焦教育与妇女事业。女孩和妇女在各个领域的发展。这不仅符合自身发展需要,也回应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关切。

    中国对女童和妇女教育发展的关注远远超出分享中国经验的范畴。它还承担国际责任,积极发挥大国作用,为世界各地女童和妇女争取教育权益,将发展经验转化为可实施和可推广的东西。发展理念,促进世界各地区女童和妇女教育的繁荣与发展。

    国际社会也高度认可中国的贡献。 2014年,彭丽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促进女童和妇女教育特使”荣誉称号。 2015年,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每年颁发两名获奖者,并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获奖者进一步开展女童和妇女教育领域工作。农业教育中心执行主任赵宇驰博士担任女孩奖协调员,2019年至2021年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负责该奖项相关工作。这是女孩奖设立的首个奖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这一领域的投入,体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共同促进全球教育公平、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努力和决心。

    https://img2.baidu.com/it/u=554667535,1574684752&fm=253&fmt=JPEG&app=120&f=JPEG?w=456&h=608

    农业教育中心积极为中国参与全球女童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2015年,由教育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海南航空共同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农业教育中心承办的“国际女童妇女教育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彭丽媛和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北京会见了参加研讨会的亚非14个国家的代表。 2009年,农业教育中心组织非洲女教育工作者来华考察,主题为农村妇女赋权。 2012年,农业教育中心举办中非性别平等与教育领导经验交流会。

    农业教育中心在开展国际交流和培训的同时,还不断发挥智库优势,总结全球农村女童和妇女教育经验,细化发展战略,努力推广符合实际的女童和妇女教育理念。全球发展需求。 2012年以来,农业教育中心不断推出一系列报告和培训手册,内容涵盖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与发展经验、中国农村妇女可持续发展战略、农村妇女女童参与社区发展、全球女童和女性的数字素养。

    共享发展成果,实现人类共同价值

    2023年,“春蕾计划”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成为第15个加入女童奖大家庭的组织。这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女童和妇女教育发展经验和成就的又一次认可,也寄托了世界对中国继续发挥女童和妇女教育领域“引领者”和“支持者”作用的期待。和妇女教育的发展。农业教育中心也将携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加强女童奖大家庭各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支持这些全球女童和妇女教育实践典范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创新,跨越文化和地域的界限,以对女童和妇女教育的共同追求编织出温暖而坚韧的希望之网,支撑着每一位女性的成长和发展。

    2023年,由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全国妇联、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农业教育中心承办的“新时代女童妇女教育变革国际研讨会”在在北京举行。会议邀请历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获得者分享她们在女童数字教育领域的优秀实践。来自斯里兰卡的是本次研讨会上2021年女孩奖获奖项目“下一代技术中的女孩”(Girls in )的代表。她也是数字技术领域的教师和年轻企业家。谈到参加本次研讨会,梅加玛纳表示,这不仅是一次展示自己成功案例的机会,也是一次与世界各地有着共同理想和信仰的人们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与他们的交流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启发和启发。

    2024年5月,彭丽媛应邀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梅加玛娜也受邀参加相关活动,并与彭丽媛分享了少女奖对她工作的变革性影响。获得女孩奖不仅使她的项目在非政府组织中获得了地方政府和学校的信任,也使地方政府和学校之间建立了更紧密、更牢固的合作关系,这对项目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且意义重大;一方面,受益于该项目的女孩人数在短短 4 年内从 1,500 人增加到 7,000 人,翻了一番。这种影响也是可持续的。估计,未来两年将有 10,000 名女孩从该项目中受益。目前,该项目正在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为11岁至14岁的儿童提供编程和人工智能相关培训,并为科学教师提供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培训。

    表示,在斯里兰卡,只有8%的在校女学生选择信息技术专业。在全球范围内,女孩和女性的数字技能也低于普通男性。这种现象无疑与当今社会科技变革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2024年,农业教育中心联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启动了全球女童和妇女数字素养研究,旨在找出全球女童和妇女数字技能发展瓶颈,总结有效干预措施,转化区域经验转化为全球概念。支持新时代女童和妇女发展。梅吉亚马纳还作为青年专家参与其中,分享了斯里兰卡的政策实践并贡献了宝贵的发展案例。

    在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颁奖典礼上,彭丽媛在致辞中呼吁“全面推进女童和妇女数字教育,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共享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贫困地区和贫困地区。对家庭中女童和妇女的教育支持,将增强她们利用新技术就业创业的能力,帮助她们在数字时代过上幸福的生活。”在女童和妇女教育发展的今天,北京师范大学与农业教育中心还于2024年启动了“非洲女童数字素养提升项目”,通过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和开展女童数字教育活动,加强非洲女童数字化教育活动,加强非洲女童数字化素养提升项目。中国和非洲支持发展加纳和坦桑尼亚的女童数字教育。

    傅立叶曾说过,“妇女解放的程度是普遍解放的自然尺度”。事实上,女童和妇女的教育发展程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自然衡量标准。

    迈向2025年,我们将迎来全球女童和妇女发展的伟大一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30周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女童和妇女教育奖颁发10周年……中国,这就是参与全球合作与发展。起点。农教中心在30年的发展中有幸见证并参与了我国女童和妇女教育领域从本土实践到国际交流再到引领国际教育治理和网络建设的进步。未来,农业教育中心将充分利用平台和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持续为全球女童和妇女教育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牛欣怡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女童和妇女教育赋权”项目协调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教育改革30年:从普及到优质,女性教育显著提升,全球合作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