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宴兵谈教育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六大特质与高质量发展路径
刘艳兵【学习、思考、实践】
教育是强国、民族振兴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有坚强的思想政治引领、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民生保障、社会合力。 、国际影响力”。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教育强国本质要求、科学内涵、教育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建设教育强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锚定教育强国战略目标,聚焦“六大特色”,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可以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提供有力支撑具有中国式的现代化。 。
提高思想政治领导更好发挥铸魂育人作用
注重思想政治领导,要求始终把握正确政治方向,掌握思想工作领导力,有效塑造学生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定不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我们统筹推进育人工作。改革方法,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讲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全面推进党的执政方式转变。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教育人体系等创新理论研究成果。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综合课程改革创新,健全大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优化各学段标准课程方案,提高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价标准。建设“思政重大课程”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重大课程”建设提质增效。注重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因地制宜打造有知名度、有影响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品牌。强化诚信创新,用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在线教育的空间和阵地,全面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提升人才竞争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https://img0.baidu.com/it/u=2129097098,2687045170&fm=253&fmt=JPEG&app=138&f=JPEG?w=719&h=500
人才是实现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资源。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发展规划。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复兴靠人才。”提高人才竞争力,可重点从三个方面入手: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适应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形势相匹配,调整优化人才队伍设置。学科专业,健全高校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调整机制。继续实施国家基础教育科技拔尖人才战略行动,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人才工作出实效。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产教融合、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具有人才培养、创新功能的产教联合体创新创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力培养大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完善科技支撑,积极融入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用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轨道,打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和迫切要求。前瞻性谋划科技创新工作,加快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需要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研究推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重大改革、重大政策。 ,为扎实推进国家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撑、人才支撑和创新动力。全面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升级工程,聚焦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双轮驱动”,攻克重大科研难题,构建关键领域科学探索和突破的创新生态系统。核心技术相互促进。建设高校重大科技研究平台集群,建设一流平台设施,建立协同共享体制机制,提高国家重点实验室集群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使用效率。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优质科技成果转化动力,在科技成果赋能、薪酬制度、考核评价等方面落实改革措施勤勉机制,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为新生产力。强化数字教育治理能力,推动各学校智慧教育平台与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互联互通,通过科技与教育深度融合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改善民生保障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事关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良好的教育是国家所需要、人民所盼。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把民生放在第一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高教育的普遍性、可达性、便利性”。教育公共服务,让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牢牢把握教育人民本质,必须紧紧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围绕解决急难解忧、急难解忧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解决人民群众的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认识。改革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适应人口变化新趋势,建立健全学位预警机制,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努力确保学位增量。推进温馨乡村校园建设,完善小型学校、城市学校、乡镇中心学校一体化办学机制,高质量推进“小而精”学校建设。继续深化探索“名校领新校”、“名校帮弱校”、“名校办民办学校”、“名校联子校”等集团办学模式,带动学校办学水平快速提升。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推进城乡学校社区建设,为农村学校定向增设高级教师岗位,推动优质学校教师定期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交流。深化义务教育“双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增强社会合力完善共建共育体制机制
https://img2.baidu.com/it/u=3393139349,3253406559&fm=253&fmt=JPEG&app=138&f=JPEG?w=500&h=86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家庭、社会要密切配合、同向而行,积极参与教育强国实践,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完善现代教育协调机制,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设计,有效统筹全国。只有集聚社会资源、形成强大合力,才能增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共生互动的能力,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体实践中,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教育政策法规;学校积极履行教育主体责任,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家庭承担教育的基本责任,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企业等社会力量通过提供实习基地、设立奖学金等方式参与教育。同时,加强多方协作,充分利用校内校外教育资源,注重家访与学校参观双向互动,密切家校沟通;提供线上线下同步指导,提高协同育人水平;将课内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打造公办学校家庭与社会协同的教育工作模式,共同承担学生成长与成功的重要责任,更好地将“共育生态”的优势转化为教育取得了人民群众满意的成果。
提升国际影响力深化教育开放合作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教育对外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显着特征和重要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通过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等措施,拥抱、学习、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可以进一步丰富教育供给。我国的资源。深入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教育规则改革和相关标准制定,为推动全球教育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支持高校逐步为来华留学生开设国民教育课程,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提供“大舞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推动职业院校“随企业走出去”,继续支持职业院校加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打造陆海新通道职业教育国际合作强有力联盟,打造职业院校国际合作联盟。我国是世界上影响力强大的重要教育中心。
(作者:重庆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委主任刘彦兵)
页:
[1]